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4:53:34   浏览:848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5月26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1994年5月26日公布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开发利用
第三章 水、水域和水工程保护
第四章 用水管理
第五章 水害防治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省境内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必须遵守《水法》和本办法。
第三条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兴利与除害并重、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并重的原则,加强水利的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保护和防治水害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并监督执行《水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方针、政策;
(二)会同有关部门对水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和综合科学考察,编制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防治水害的综合规划;
(三)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水长期供求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
(四)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
(五)统一管理城乡水资源,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配;
(六)负责乡镇供水;
(七)管理节约用水工作;
(八)依据本级人民政府授权,处理水事纠纷;
(九)负责江河、水库的水质监测和调查评价工作,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十)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水政监察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政监察人员,依法对水事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政府职责分工,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保护和防治水害工作。

第二章 开发利用
第七条 全省水资源的综合考察和调查评价,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
第八条 省管和其他跨市的江河,除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外,其流域或者区域的综合规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市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他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的综合规划,由市或者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地区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
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必须符合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修订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应当经原批准机关审核批准。修订后的综合规划应当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市、工业、农业发展规划时,必须以水资源评价作为重要依据。
在水资源不足地区,应当限制城市发展规模,限制耗水量大和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节水型工业和农业。
有条件利用海水的工业,应当充分利用海水资源。
第十一条 兴建各类工程,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必须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并应当采取补救措施或者予以合理补偿。
第十二条 非农业建设确需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和水利工程设施时,必须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占用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采取补救措施或者给予相应补偿。
第十三条 兴建各类工程,凡涉及水资源利用、防洪安全和水源污染的,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有关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在河道、渠道上修建闸坝、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拦渠、跨河、跨渠、临河、临渠建筑物,铺设跨河、跨渠管道、电缆等设施,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同意,
第十五条 国家兴建的防洪、排涝、农田灌溉等工程所需资金,除国家安排部分投资外,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建的防洪、排涝、农田灌溉等工程所需资金,应当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受益的大小,由受益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

第三章 水、水域和水工程保护
第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保护和改善水质。
向河道、水库、渠道等水工程内排污,设置或者扩大排污口,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之前,应当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十七条 在水库周围和河流两岸从事采矿和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水体和损坏水工程。
第十八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对超标排污,严重影响水体用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制止。
第十九条 开发利用地下水,应当保持采补平衡。对超采的地区,应当采取回灌措施,严格控制取水量。
第二十条 对下列水工程及设施,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设计,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
(一)提水、引水、泄水、挡水建筑物和水电站;
(二)水库;
(三)河道、渠道、堤防;
(四)水文监测设施;
(五)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六)其他水工程及设施。
水工程及设施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后,由工程及设施的权属单位管理,并建立管理和保护制度。
第二十一条 在水工程及设施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确需修建建筑物,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二条 禁止实施下列行为:
(一)毁坏或者侵占水文、水工程及其通讯、照明、电力、观测、交通等设施;
(二)在河道内修建套堤;
(三)在水库坝坡、河堤、渠堤上建房、放牧;
(四)在水库、河道、水塘、水渠及其他水域中洗刷有毒有害物品和炸鱼、毒鱼;
(五)在已经或者能够引起海水倒灌的地段开发地下水;
(六)在堤防、水源工程、渠道保护范围内爆破、打井、采石、采矿、取土、建窑、埋坟、挖筑鱼塘虾池;
(七)在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和保护范围内排放废水,弃置垃圾;
(八)非水工程管理人员操作水工程上的有关设施;
(九)在河道、水塘内或者在水工程及设施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弃置垃圾、煤灰、矿渣等;
(十)其他危害水工程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开闸引水、泄水和破堤;
(二)拆迁或者移动水文及水工程的通讯、照明、电力、观测、交通等设施;
(三)在水工程及设施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砍伐树木。

第四章 用水管理
第二十四条 全省和跨市的水长期供求计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报省计划主管部门审批。市和跨县的水长期供求计划,分别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长期供求计划,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报同级计划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五条 本行政区域内的水量分配方案,由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跨市、县的水量分配方案,由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意见后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六条 直接从江河、湖泊和地下取水的单位和个人,除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和其他少量取水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外,必须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申请办理取水许可证。
第二十七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按照下列规定实行分级审批;
(一)在省管河流干流上取地表水或者日平均取地下水10000立方米以上(含本数,下同)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在市管河流上取地表水或者日平均取地下水10000立方米以下至3000立方米以上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在省管河流的一级支流上日平均取地表水5000立方米以上的,在征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在县管河流上取地表水或者日平均取地下水3000立方米以下的,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四)跨市、县取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需要取水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应当经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签署意见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八条 水费的计收和管理,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执行。在国务院未作出规定之前,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
供水单位应当编制供水计划,按计划供水。
工业用水应当实行定额管理,推广使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控制污水排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水的重复利用率。
农业用水应当采取节水灌溉方式和工程措施,推广节水的耕作制度,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城镇生活用水应当安装水表,提倡使用节水器具。

第五章 水害防治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做好防汛抗旱工作。防汛与抗旱工作实行首长负责制,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管理。
第三十一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及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及时监测和预报汛情、旱情。
第三十二条 汛情紧急或者旱情严重时,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服从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防汛抗旱指令。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可以在其管辖范围内,随时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参加抗洪抢险和统一调配水量。
第三十三条 省管江河防御洪水方案,由省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四条 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下达的蓄洪、分洪、滞洪的命令,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执行。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成绩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模范执行《水法》及本办法,制止违法行为事迹突出的;
(二)开发、保护和管理水资源,节约用水成绩显著的;
(三)在水害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
(四)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科学研究方面贡献突出的。
第三十六条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
(一)兴建各类工程,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
(二)兴建各类工程,涉及水资源利用、防洪安全和水源污染的;
(三)在河道上、渠道上修建闸坝、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拦渠、跨河、跨渠、临河、临渠建筑物,铺设跨河、跨渠管道、电缆等设施的;
(四)向河道、水库、渠道等水利工程内排污,设置或者扩大排污口的;
(五)在水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修建建筑物的。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至(八)项及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个人可以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可以并处10000元以下罚款:
(一)排污单位拒绝现场检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的;
(二)上游地区擅自增大下泄洪水、下游地区设障阻水或者缩小河道过水能力的。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一)(二)项的,由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80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三)项的,由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林业法律、法规处罚。
第三十九条 在河道、水塘内或者水工程及设施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弃置垃圾、煤灰、矿渣等,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可以并处每立方米5至10元罚款。
第四十条 未办理取水许可证,擅自直接从江河、湖泊和地下取水的,由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取水,查封水源工程。
第四十一条 使用供水工程供应的水,拒不交纳水利工程水费的,由供水工程管理单位责令限期交纳。逾期不交的,供水工程管理单位有权限制供水,直至停止供水。
直接从江河、湖泊和地下取水,拒不交纳水资源费的,由征收水资源费的行政部门责令限期交纳。逾期不交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查封其水源工程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构成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阻碍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和水政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罚款应当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票据。罚款一律上交同级财政。
第四十五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主管部门以及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对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水利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4年5月26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厅机关政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厅机关政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的通知

浙教办〔2008〕172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厅机关各处室、直属单位: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务信息,提高教育行政管理工作透明度,畅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浙江省教育厅机关政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八月十九日

浙江省教育厅机关政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教育厅机关政务信息,提高教育工作透明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运行监督,畅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规范厅机关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结合厅机关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教育厅机关政务信息,是指教育厅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开服务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教育厅机关各处室(以下简称各处室)。
第四条 由厅有关领导及厅办公室、政策法规处、机关党委、监察室、人事处、计财处、基教处、职成教处、高教处、高科处、外事处、教育考试院、教育报社、电教馆等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教育厅政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厅机关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包括审定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规划和有关制度,协调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部署,研究决定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并推动全省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和校务公开工作等。
第五条 领导小组下设政务信息公开办公室,具体负责厅机关政务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政务信息公开的工作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拟订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
(三)组织编制教育厅政务信息公开目录、政务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等;
(四)协调组织各处室和直属单位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
(五)总结经验,组织交流,提高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水平。
第六条 各处室主要负责人承担本部门政务信息公开的组织领导责任,并指定人员负责本部门政务信息公开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第七条 信息公开工作坚持严格依法、公正公平、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工作作风,提供优质服务。
第八条 发现涉及影响教育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的信息,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及时发布准确信息予以澄清。
第九条 发布政务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发布的政务信息准确一致。
第十条 公开政务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 公开的内容和范围

第十一条 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对政务信息公开权限的规定,公开政务信息,包括自己制作的政务信息和由自己保存的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公共信息。
第十二条 政务信息分为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三种属性。各处室应当在起草政务信息时明确信息的公开属性。
第十三条 下列政务信息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
(一)厅领导成员简历、机构设置、工作职能、联系方式等组织机构情况;
(二)厅规范性文件;
(三)全省教育发展的规划、方针、政策,重要工作部署及实施情况;
(四)教育年度统计信息;
(五)厅政府采购情况;
(六)教育行政许可事项及其法律依据、办事条件、办理程序、审批时限,以及受理机构的联系方式,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准予许可的决定等;
(七)教育行政管理事项;
(八)教育招生、考试、收费、资助等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的政策;
(九)干部人事任免、公务员录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相关政策;
(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十一)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务信息。
第十四条 下列政务信息不予公开: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
(二)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
(三)正在调查、讨论、审议、处理过程中的信息;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其他信息。
第十五条 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之外的其他政务信息,原则上纳入依申请公开的政务信息范畴。
第十六条 编制、公布政务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政务信息公开指南包括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邮政编码、电子邮箱等内容。
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包括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
第十七条 厅保密领导小组负责对拟公开的政务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第三章 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第十八条 主动公开的政务信息,根据其内容特点以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公开:
(一)教育厅门户网站及相关网站;
(二)新闻发布会和其他相关会议;
(三)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
(四)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信息的形式。
第十九条 本办法第十三条所规定的政务信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公开:
(一)信息拥有处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的要求负责对拟公开的政务信息内容进行审查、核实并提出公开的建议;
(二)信息拥有处室应及时将拟公开的政务信息送厅政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审核,并采取适当的形式予以公开。经常性工作中需要定期公开的政务信息,厅政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可以授权信息拥有处室审核公开。
第二十条 凡属主动公开的政务信息,信息拥有处室应当在该信息形成后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公开的,应报厅政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法律、法规对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开的政务信息内容发生变更的,信息拥有处室应当自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更新相关信息并向厅政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出说明。
第二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采用书面形式(信函和数据电文形式)申请获取政务信息;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可以以口头方式或委托第三人提出申请。
政务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名称、地址、身份证明、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
(二)申请公开的政务信息的内容描述和形式要求;
(三)申请公开的目的和用途;
(四)申请人的签名或盖章(以数据电文形式提出申请的可省略);
(五)申请时间。
第二十二条 厅办公室负责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教育厅提出的政务信息公开申请,并按下列情况予以答复:
(一)依法不属于教育厅公开的政务信息,应当告知申请人,并制作非本机关信息告知书;对能够确定该信息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二)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务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三)属于不予公开范围或申请公开的政务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制作信息不予公开告知书,书面说明不予公开的理由、依据以及救济途径;
(四)申请公开的政务信息中含有不应公开的内容,但能够区分处理的,应当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五)申请公开的政务信息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申请。
第二十三条 对于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厅办公室应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厅办公室应将申请转有关处室和直属单位阅处,并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对于厅办公室转来的信息公开申请,信息拥有处室一般应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意见。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信息拥有处室应当作出说明,经厅办公室同意后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第二十四条 申请公开的政务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将以书面形式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同意公开的,可以公开;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第三方在要求的期限内未作答复的,视为不同意公开。但是,厅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务信息内容和理由在公开前书面通知第三方。
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要时间不计算在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期限内。
第二十五条 依申请公开政务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印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第二十六条 处理信息公开申请需要收费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已明确答复不予公开或不予提供的政务信息,各处室不得再以任何形式公开或提供。

第四章 审查监督和保障

第二十八条 教育厅政务信息公开实行审查制度。对拟公开的政务信息,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审查:
(一)有关处室提出拟公开的政务信息内容并送办公室审核。
(二)将拟公开的政务信息送厅分管领导审核。可能涉密的厅机关政务信息送厅保密领导小组审核。
(三)其中拟公开的内容需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或者拟公开的内容涉及其他部门的,应当送交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或者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确认。
第二十九条 对拟公开的政务信息进行下列审查:
(一)对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形式、时限、程序等进行合法性审查;
(二)对拟公开政务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审查。
(三)拟公开政务信息可能涉及国家秘密的,还应当按照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有关规定进行保密审查。对公开内容是否具有保密性不能确定的,应当报上级有关部门或者省保密部门审核确定。
第三十条 由厅监察室对政务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教育厅办公室在每年的3月31日前公布厅机关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主动公开政务信息的情况;
(二)依申请公开政务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务信息的情况;
(三)政务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四)因政务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五)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各处室要将本部门上年度政务信息公开的有关情况和本年度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计划在每年的1月31日前按要求报厅办公室。
第三十二条 各处室在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中应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了解服务对象对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反映,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应当认真研究,积极整改。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处室及相关人员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处室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履行政务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政务信息公开内容、信息公开指南和信息公开目录的;
(三)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四)通过其他组织、个人违规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务信息的;
(五)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务信息的;
(六)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求提供政务信息的申请,无正当理由不受理、拖延办理或者不按经批准的申请要求提供政务信息的;
(七)不受理、不答复有关政务信息工作的举报和投诉的;
(八)拒绝、阻挠、干扰依法对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的监督检查或者不落实监督检查决定、要求的;
(九)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教育厅各直属单位在提供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办法执行,并应根据本单位实际制订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8年8月15日起施行。

附件:浙江省教育厅机关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流程图



附件
浙江省教育厅机关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流程图
主动公开的工作流程





















依申请公开的工作流程

























铁道部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铁路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

铁道部


铁道部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铁路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
铁道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深化铁路改革,促进铁路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改革是铁路实现历史性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1.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铁路改革开放取得很大进展。15年来,铁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很大变化,初步打破统收统支、独家修路的传统计划管理模式,开始形成效益与活力、积累与发展相结合的新机制;迈开了多
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中央与地方联合建设铁路的步伐;拓宽了经营领域,多元化经营迅速扩展;扩大了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日益活跃。改革开放使铁路建设速度加快,运输能力提高,企业活力增强,职工生活明显改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推动铁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实现铁路历史性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1993年年初全国铁路领导干部会议,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针对铁路实际情况,明确提出铁路运输企业走向市场的总体改革思路,制订贯彻《铁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推动了全路的改革开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铁路新体制,成
为全国铁路各级组织和全体职工在新时期的共同任务。
2.深化铁路改革,需要作出艰苦的开创性的努力。铁路是国家基础设施,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又是多类型企业群体。铁路具有双重属性,加之目前运力紧缺和资金严重不足,使其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更为复杂与艰巨。但铁路如果不深化改革,不走向市场,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从总
体上讲,市场经济的原则是覆盖全社会的,铁路作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和商品流通的运输主渠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不可能游离在外。当前铁路以“计划价格的低收入”,对“市场价格的高支出”,经营十分困难,建设资金短缺,迫切需要利用市场机制,突破经营困境,增
强发展活力,增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铁路必须把自身改革的个性特点与全国改革的共性要求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社会公益性与企业性、运输统一指挥与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坚持市场取向,从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企业制度,直至运价制度、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
改革,努力探索从现实状况下走向市场的具体途径。
3.铁路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铁路运力等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铁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铁路建设,扩大运输能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铁路运输、工业、基建、物资供销和多种经营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要采取不同政策推进改革。铁路工业、基建、物资供销和多种经营企业,要率先加快走向市场。铁路运输企业要在坚持运输统一指挥前提下,改革管理体制,调整组织结构,转换经营机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逐
步走向市场。铁路不同类型企业的改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必须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立法保证,规范起步,配套实施,有序推进。
二、运输企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走向市场
4.铁路运输企业要根据不同的运输性质采取不同的运输政策,努力探索逐步走向市场的具体形式。对国家指令性计划和指定物资运输必须确保,并由国家根据保本原则确定运价,或以一定方式补偿运输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其他物资运输原则上按市场机制配置运力,由铁路在国家规定
的最高限价范围内自行定价,自主经营。
5.近期铁路运输企业经过试点以少部分运力走向市场,采取灵活方式组织运输;同时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地区性商品市场,特别是煤炭、石油、钢铁、粮食、木材等大宗物资市场的建设与经营,并提供运力支持。
6.推进铁路运价改革。方向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铁路运价体制,包括国家宏观调控下运价分级管理体制,反映价值与供求关系的运价形成机制和与其他运输方式比价合理的运价体系。近期争取逐步提高铁路建设基金和客货运价水平,并争取运价与社会物价指数挂
钩调整;同时由铁路部门按规定审批程序,实行或扩大实行新路新价、优质优价、季节浮动价、热线运价、分流运价、区域运价和协议运价。
7.改革铁路运输计划管理方式。缩短计划周期,下放管理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增加计划弹性。少数急运物资,以协议方式,组织即时运输。放开铁路局管内运输计划,随到随批。
8.精干主体,剥离副业,分流人员,优化运输企业组织结构。不直接参与运输过程的单位,通过剥离先行步入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直接参与运输过程的单位,可将有些独立的经营项目,实行租赁经营或承包经营。部拟成立商务中心,适应市场需求,强化运输经营。亏损的支
线、专用线和集资建设的货场,经铁道部批准,可以联营、出租、抵押或有偿转让等。
9.根据运输经营特点,组建专业公司,发挥铁路整体优势,逐步实现集团化、规模经营。部拟成立集装箱运输公司、大件特种货物运输公司、旅游(集团)公司、通信公司等专业公司,实行商业化经营,率先进入市场。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可相应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营公司
。各公司间为经济关系,可实行资产联合,经营联网,分配联酬。
10.推动铁路多种经营进入新阶段。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是铁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铁路走向市场,分流主业人员,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认真贯彻落实铁道部《铁路多种经营“八五”及2000年发展规划》,实现两次倍增发展目标。加强对多种经营的组织领
导,使全路多种经营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经营管理体系。部拟成立多种经营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对全路“两经”政策上指导,发展上带动。大胆改革多种经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增加部的投入,以实
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为方向,使全路多经企业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相当经营规模,发展后劲强的新型企业。扶持铁路集体经济发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发展带动就业。
三、铁路工业、基建、物资供销企业率先走向市场
11.加快铁路工业改革步伐。重点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主要是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实施办法》,着手理顺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企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放开价格,走向市场。
机车车辆工业“八五”完善承包经营,不断增强企业自我改造和发展能力;“九五”理顺产权关系,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逐年减少以至全部取消部对机车车辆产品生产指令性计划,不断扩大市场调节范围,由产需双方签订合同确保供求。机车车辆配件价格今年基本放开,整机价格明后年部分放开,三四年内全面放开。价格放开后,垄断性重要产品路内销售可由部规定最高限价。
按照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原则,加快修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行状态修、换件修和主要零部件集中修。
积极推动铁路工业企业的联营、兼并、租赁和转让等改革,促进资产存量合理流动。
12.深化铁路基建改革。方向是建立经营主体明确,要素市场发育,中介机构健全,经营开放有序的建筑市场。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规范由项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构成的建筑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责任和经营行为。建立和培育劳务、建材供应、资金、机械设备租赁以

及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市场,并逐步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
理顺建筑产品价格,对工程造价按市场价格实行动态管理。
强化竞争机制。开展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选定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单位。选择适当工程试行按国际惯例招投标、承发包。
完善建设监理制。部拟成立工程建设监理总站,负责监理管理,并承担部分直接监理。组建若干专业监理公司,承担建设项目质量、投资、工期的全面监理。
做好政策研究和实施准备,推进勘测设计单位由事业公有制转为企业体制,实现勘测设计成果商品化。
13.深化铁路物资供销体制改革。在坚持为铁路服务的前提下,物资供销企业全面实行企业化经营。改革铁路物资代销管理体制,实行分级分权管理,形成多元化市场购销主体。近期物资总公司专营国家统配和铁路少数重要物资,其他物资放开经营。
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铁路企业改革的方向。要随着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明晰产权,明确权责,按照科学管理要求,以实行公司制为主要形式,探索建立与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铁路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
15.铁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从实际出发,积累经济,创造条件,逐步实施。当前主要抓好贯彻《条例》,打好基础,进行试点。贯彻《条例》和《实施办法》,要把已经明确由铁路企业行使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抓紧落到实处。同时,企业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严格内部经营管
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打好基础,主要抓好企业结构调整、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评估资产、核定企业法人财产占用量等工作,强化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行试点,取得公司制改组经验,避免形式主义,不搞一哄而起。
16.铁路各类企业根据不同特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运输企业以国有独资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支线或路网边缘运输企业可组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的可成为上市公司。目前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选择少数具备条件企业进行试点。在积累经验基础上,扩大范围,逐步推广。
工业、基建、物资供销和多种经营企业,经过试点,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组建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控股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可采取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方式,将有条件的部属总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将工厂、工程局和物资办事处改组为拥有全部法人财产权,
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五、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17.深化铁路改革,必须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铁路原有行政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微观管理过多,应当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搞好铁道部机构改革。当前要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准的铁道部机构改革方案,转变部机关职能。部在保证运输调度统
一指挥前提下,着重在路网发展规划、建设基金投向、国有资产监控、经济结构调整、重要限制口能力分配、企业行为导向等方面加强宏观调控。相应弱化部门微观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职能。随着铁路逐步走向市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最终实现政企分开。
18.改革财务管理体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包括收入清算、成本管理、利润分配和资金缴拨在内的收入分配制度,理顺铁路与国家以及铁路内部的经济关系。当前,在运输企业全面推行“管内归己、直通清算”收入清算办法,推进自主经营,增强企业活力;同时强化
成本控制,增强自我约束机制。
贯彻《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规范财税关系,制定相应的铁路财务制度和办法。铁路事业单位有条件逐步由全额预算向差额预算过渡,或由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
加强财务检查,强化审计监督。
19.推进计划体制改革。重点是发挥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作用,运用好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近期改善宏观调控方法,加强对市场的调查、预测、引导和调控。提高制定计划的开放度、透明度和企业、部门参与度,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实施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间接调控
。加强铁路中长期计划和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搞好统计改革,加强统计分析和经济预测,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
20.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投资主体下移,投入产出挂钩,企业承担法人投资风险责任,做到资金自行筹措,建设自主管理,经营自主安排,贷款自行偿还,资金良性循环。可先选择有条件的新线或营业线改造项目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分步推进。在固定资产重估基础上,大
修理费用(货车除外)全部由铁路局自主管理,更新改造部少量集中,绝大部分由铁路局管理。铁路建设基金由部集中管理,统一用于铁路建设项目。部将组建投资公司。部对国家投资的大中型项目要严格立项审查和计划管理,强化设计和概算鉴定工作。部将组建设计鉴定中心。
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各方面积极性,吸引各方面资金,大力发展集资、全资铁路。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的意见》和国家计委与铁道部联合颁发的关于上述文件的实施办法,明确投资各方的权责利,组建一批规范化的合资铁路公司,形成
投资主体多元化、决策多层次、资金多渠道的新体制。部要加强对合资铁路的指导、监督和产权管理。
铁路工业、基建、物资供销企业随价格放开,基建投资相应改为自行筹集和有偿使用。
21.改革铁路劳动制度。控制铁路职工总量,逐步建立企业自主用工、双向选择、平等竞争、市场配置、合同管理的用工机制。对于“八五”新投产项目的劳动力需求,改革传统的劳动力配备方法运用市场机制,挖掘内部潜力,实行路内跨系统、跨地区调整。在稳定主要工种人员前
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优化劳动力结构。继续实行“增人不增工资,减人不减工资,节奖超罚工资”政策。改进和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22.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加强工资总额宏观调控,完善铁路工资分配机制,逐步建立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督调控的工资分配管理体制。进一步改进铁路工效挂钩办法,争取实行充分体现铁路行业特点的分配政策,扩大工资来源主渠道。合理把握铁路内部各种分配比
例,妥善处理工资结构、地区差别等关系。进一步完善岗位技能工资制。铁路职工个人收入分配,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积极推进工资收入货币化、规范化。
23.建立适合铁路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合理负担原则,搞好铁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行业统筹,最终过渡到社会统筹,增强保障能力。建立并完善铁路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加强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并逐步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结合铁路实际,稳步推进
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加快铁路住房制度改革。在增加国家、企业、职工个人建房投资的同时,全面推行公积金制度,合理调整住房租金,积极稳妥地出售公房,加快住房商品化进程。
24.加强铁路法制建设,做到深化改革与强化法制相互促进。按照法律程序,研究申报修改《铁路法》,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铁路的实际。组织清理现行法规规章,废止和修改不适应铁路进入市场的内容。针对铁路进入市场遇到的新问题、新要求,制订和完善吸引外资
、发展多种经营等法规规章,引导、推进和保障铁路改革顺利进行。加强铁路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发挥法律监督、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反对和制止不正当竞争,确保国家法律规范在铁路正确贯彻实施。
六、开拓铁路对外开放的新领域
25.扩大对外开放,是加快铁路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凭借铁路经营稳定、前景良好等优势,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继续做好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人才的引进,特别要总结利用外资的经验,就引资途径、条件、形式等,研究提出铁路吸引外资
的政策、法规,开辟直接引进国外资金的新领域。
在继续利用和扩大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的同时,积极吸引外资参与铁路建设与经营。支线铁路和地方铁路可有选择地允许外商控股或独资建设与经营。有的项目经报主管部门批准,可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直接吸引外商投资铁路。铁路货场等特定运输设
备、设施,也可由外商参与建设和经营。铁路工业、基建和物资供销企业,逐步实行全方位开放,欢迎外商合资、参股。充分利用国际资本证券市场,大胆吸引国外社会资金。
26.推进经济特区与沿海、沿边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上海、辽东、胶东等地区铁路和主要铁路干线沿线地带的对外开放。发挥铁路科研、生产、设计、施工及运输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对外经济。支持和扶持铁路产品、技术、劳务出口。有条件的铁路企业经批准可在境外投资和
经营。扩大铁路在浦东、海南、深圳等重点开放地区以及港澳等境外地区的经营开发。发展大陆桥运输、国际集装箱运输等,扩大铁路服务贸易。
七、深化铁路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
27.贯彻“科技兴路”方针,加速实现铁路技术装备,行车指挥和运营管理现代化,必须深化铁路科技体制改革。要“调整结构,分流人才,稳住一头,放开一片”逐步使专业科研机构形成精干、高效的研究开发体系。紧紧围绕扩能、安全和管理现代化,搞好开发研究、高新技术研
究和基础性研究,组织科技攻关,加快货运重载、客运高速、机车车辆和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结合国情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铁路技术进步起点。在消化吸收基础上,搞好技术创新。尤其要跟踪国外信息技术和高速铁路的发展,抓紧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
,努力搞好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研究与开发。
大力培育铁路技术市场,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在市场中的交流、推广。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贯彻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制订铁路内部技术转让办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有突
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实行重奖,充分调动全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28.实现铁路改革与发展目标,最终取决于铁路职工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加快铁路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确保教育投入,鼓励多渠
道筹集教育经费,扩大普通高校和企业的办学自主权,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统筹企业教育办学能力,努力改善边远、沿线、山区办学条件。职工技术教育突出能力培养。成人教育坚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坚持先培训,后上岗,逐步实现变招工为招生。基础
教育加速向素质教育转轨。高等教育立足铁路,面向社会,推进联合办学,深化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毕业生就业等环节的改革。各类学校都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德育教育。
八、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保证铁路改革顺利进行
29.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当前,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定,精心组织学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主要领导要带头学好,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
性。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改革和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保证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企业中的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工会与职工代表大会要组织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维护职工的合法
权益。
30.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抓好廉政建设和路风建设,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铁路职工培养成有思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促进职工队伍稳定,增强企业凝聚力。加强铁路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不懈地进行扫黄和清除各种丑恶现象,依法严惩犯罪分子。



1994年4月22日